坝上草原是蒙古族人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有着各式各样精彩盛大的蒙古族民族传统节日。
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蒙古族盛大的传统节日。“那达慕”,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或“游戏”。来自于古时候的“祭敖包”。此节在每年七8月间牧民生产的黄金季节里举行,每次一至数日。届时,男女老幼身穿节日盛装,云集于每个集会点,举行赛马、摔跤、射箭、蒙古象棋、歌舞等富有民族特点的文体活动,并进行生产经验和物资交流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是活跃农村、牧区文化生活,促进生产的好形式。近年来,每逢那达慕到来,国内外宾客也慕名前往塞外草原,与蒙古人民共享节日之乐。 敖包会又称“祭敖包”、“塔克楞节”。蒙古族、鄂温克族传统祭祀节日,一般在阴历五6月间择定一个吉日举行。“敖包”,蒙古语“堆子”的意思,堆子,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演变为蒙古等民族崇拜的天地或山头神的象征。是在丘陵或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石塔,里面有神像或佛经,顶端竖一根长杆,上面插经幡、弓箭等物。祭祀时,请喇嘛念经,杀猪宰羊敬献,祈求风调雨顺,牧草茂盛,人畜兴旺。 祭敖包蒙古族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蒙古语“堆子”的意思。堆子,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演变为蒙古等民族崇拜的天地或山头神的象征。是在丘陵或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石塔,里面有神像或佛经,顶端竖一根长杆,上面插经幡,弓箭等物。敖包神被视作氏族保护神,旧时行人路过要下马,献上钱财,供以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其上。祭祀多于草丰畜壮、气候宜人的夏秋之季举行,仪式隆重。届时,大家携带哈达及整羊肉、奶酒、奶食等祭品,汇集于敖包处,先献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大伙跪拜祝福,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五色绸布条和经幡等。祭祀礼仪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祭典结束后,大家围坐一处喝马奶酒、吃羊肉,并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文体活动。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亦有这种祭祀风俗。解放后已废。 献哈达藏族、蒙族用于敬佛或相互交往中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哈达按质料来分可分为普通品,中级品和高级品。普通品为棉纱织品,称为“素希”;中级品为丝织品,称为“阿希”;高级品为高级丝织品,称为“浪翠”。哈达的长短也不同,长的1、二丈,短的三五尺。颜色以白色为主,除此之外还有淡黄、浅蓝等几种。献哈达多行于庆宴集会、迎客送宾、会见友人,晋谒尊长,拜佛祈祷等场所。其办法是:献者双手手心向上,将哈达搭在食指与拇指之间,使两端下垂。献给尊长或贵宾,献者需要躬腰低首将哈达举过头顶送至双方座前请其收纳;献给平辈或下属,则将哈达搭在他们的颈脖上即可。敬献哈达时,双方都需互致问候和祝福。 敬鼻烟壶蒙古族牧民相见礼俗。客人至家里,主人将一装有烟粉或药粉的小壶献于客人面前,让其嗅一嗅。客人嗅后以礼相答。按古老风俗,如果是同辈,须用右手互相交换,待双方都将他们的烟壶吸一下,再互相换回来。如果是长辈,则要待其坐定,自己站着交换,待长辈吸过,微微向上举一下,而后双手捧给长辈,将我们的烟壶换回。妇女在举壶时还须轻轻碰一下我们的前额,并慢慢躬身,然后双手递给长辈。 酥油抹额蒙古族待客礼俗。贵客至或遇重大节日举宴,主人送上一瓶酒而先不上酒杯。瓶口上抹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或长者用右手指蘸少许酥油自抹其额,再依长幼之序递抹,事毕主人才拿来杯子斟酒敬客。 火神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索伦一带鄂温克族人的节日。节日时间是阴历12月23日。节日里,家家都要杀一只肥羊,选最好的胸部肉和羊头,放在火上烤,以供祭火神,全家老小向火堆叩头,供祭后,各家尽兴享用火烤的佳肴。传闻很长时间以前,鄂温克人不了解如何用火。有个猎手狩猎时无意中走进了一个盘踞着很多蛇的大石洞。他出洞时,世上已过了很多年,但这个时候他居然能听懂神仙的语言了。猎人看见两座毡房,一座是富人的,一座是没钱人的。他进没钱人的毡房作客,听见火神的言语,说是要惩罚那个贪得无厌的富人。晚上果然显灵,火神惩罚了富人。猎人将事情的真相告诉穷苦的牧民们。后来牧民们开始崇敬火神,并把12月23日定为火神节。

文章来源:坝上摄影
http://www.youxiake.com/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