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自治县坐落于甘肃中部西南面,临夏东面,东径103°10′~44′,北纬35°30′~36′之间。东临洮河与定西毗邻,南与广河、和政两县接壤,西接大夏河与临夏市、临夏县为界,北隔黄河与永靖县相望。 历史上,东乡没县的建制,隶属河州管辖,1949年8月22日东乡解放。1950年十月,依据民族地区自治政策,成立了等于县一级的东乡自治区。1955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正式定名为东乡族自治县。2011年东乡族自治县生产总值达到9.79亿元。
文化遗址/东乡族自治县
下王家旧石器年代文化遗址
东乡县下王家旧石器年代文化遗址坐落于东乡县锁南镇王家村西断崖之下,距地表约七,八米处。,距县城3里处。该遗址是在1986年调查中发现的。遗迹暴露在王家沟底稍高处水积砂质粘土层与黄土层相接之间,灰土堆积厚约20厘米,中夹有炭渣,烧骨,打制石片刮削器等物。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土样化验剖析与专家鉴别,其地质年代为第四期,绝对年代是4900±150年,距今有15000年。这是一处旧石器年代文化遗存。具备要紧的考古价值,此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将甘肃旧石器分布地区从东部继续向西部延伸,填补了西部区域旧石器年代考古的空白,把临夏区域古文化史整整提前了1万年。
唐汪川山神庙遗址
唐汪川山神庙遗址,坐落于自治县境内唐汪乡胡浪村洮河西岸第三台地上,面积约1万平米。1956年春,胡浪村社员在植树时发现,并出土陶器19件。还有很多陶片,多为加砂粗陶。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察队把唐汪乡胡浪村三台地命名为唐汪川文化型。唐汪陶器为夹砂粗红陶、陶土中掺有碎陶末。一般使用泥茶盘筑法,外表修整磨光并涂一层紫红色陶衣,典型器物有双耳盆、单耳杯、单耳罐、双耳罐、双大耳罐、四耳罐、豆、鬲等,体形浑圆、别有风味。纹饰用黑色,以螺旋形涡纹为主体,多饰在腹部两条平行线的中间。另外,还有变形S纹、平等斜线、勿形纹、雷纹等、独具特点,在其他文化中罕见。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其《略论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川的陶器》一书中将它命名为“唐汪式陶器”。考古学把这种陶器划入辛店文化范畴。
林家遗址
林家遗址坐落于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塬乡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二台地。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种类为主,包括有马家窑种类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种类的代表性遗址。近年来,甘肃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临夏文化局,曾先后在这一带调查,发现马家窑、半山、马厂、云筑网、辛店等文化遗址十余处。1977年4月至7月和8至11月挖掘总面积将近3000平米。发现马家窑时期房子遗址27处,制陶窑址3处,灰坑98个。从地层上初步搞清林家遗址马家窑种类文化遗存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堆积关系,为文化遗物分期,奠定了比较靠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清理云筑网文化房子遗址三处,墓葬一座;汉代木椁墓一座,唐代土洞墓六座和大致同时期的水渠一段。出土马家窑时期的石、骨、陶、铜器等三千余件。并在窑穴、房址内陶器和灰层中,发现很多稷和少量粟、大麻籽等谷物、油料的标本。出土兽骨类型和数目亦较多,这类要紧资料的发现,为全方位认识和进一步研究马家窑种类文化的内涵、性质与其他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实物例证。
非常重要的是在遗址的房址(F20:18)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刀,在H54灰坑中出土了铜渣。铜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匀,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柄端有明显的安装木把的痕迹。通长12.5厘米。1981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为含锡青铜。距今约4700年,是中国迄今的最早的一件青铜铸器,此发现将国内铜制工具史提前千余年。也充分证明东乡区域是中华民族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
该遗址于1981年9月6日被甘肃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面积261000平米,9月十日公布为马家窑文化种类。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记者:我爱去旅游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