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年味寻踪:四天三晚的非遗亲子手作之旅**大年初中一年级·启程**爆竹声里,三辆满载欢声笑语的大巴车驶向徽州。十五个孩子像雀跃的春燕,趴在车窗上数着沿途红灯笼串成的年味。高尔夫度假酒店的白墙黛瓦在暮色中展开水墨长卷**初中二年级·笔墨生香**歙县非遗传承人杨师傅握着孩子的小手教"齐头圆身"的制笔诀窍,狼毫在宣纸上划出第一道墨痕时,稚嫩脸颊泛起惊奇的光。午后驱车瞻淇村,青石板巷突然游出斑斓鱼灯,鳞片晃着金箔的光,八十岁的老艺人说这是"麒麟游春"的古礼。孩子们举着自制小鱼灯加入巡游队伍,三百盏灯火蜿蜒如星河坠落人间。**初中三年级·土楼拾趣**阳产土楼的夯土墙晒着冬天暖阳,层层叠叠的晒秋架上,火红辣椒拼成巨大的"福"字。摄影达人用广角镜头捕捉建筑肌理。转场南屏古镇时,祠堂前的打食桃正热闹,糯米团日渐染上植物染料的红晕。祠堂天井洒下的光柱中,三十八人大伙庭的合影被刻进百年时光。**初四·伞下春光**泾县油纸伞作坊里,竹骨在老师傅手中魔术般绽开。孩子们踮脚给伞面点染桃花。归程时细雨忽至,十五柄新伞在服务区连成流动花海。后视镜里,徽州群山隐入雨雾,车厢飘着宣纸与桐油的清香,混着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我做的毛笔最棒"的争论声。**后记**这场跨越黄山、宣城、歙县的行走,让"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当稚嫩小手握住百年技艺的温度,当年夜饭的炊烟缠绕着祠堂飞檐,文化基因便在这群10后心中悄然抽芽。归家行囊里,仿佛带回一整个徽州的春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