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隶是甘肃庆阳,坐落于甘肃东部,庆阳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27′—36°16′,东经106°44′—107°36′。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南界平凉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距庆阳机场60公里,距平凉火车站70公里。南北长91.2公里,东西宽78.3公里,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镇原县辖7镇、12乡,共215个行政村、1991个自然村 ,总人口51.98万,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6个,包含回族、维族、蒙古族、撒拉族、藏族、赫哲族。 2011年,镇原县达成生产总值(GDP)36002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0年增长20.50%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也是全国592个国扶贫困县和甘肃中东部18个干旱县之一。
地理环境/镇原县
地方境域
镇原县地处甘肃东部,庆阳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27′—36°16′,东经106°44′—107°36′。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南界平凉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距庆阳机场60公里,距平凉火车站70公里。南北长91.2公里,东西宽78.3公里,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
地貌
镇原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是陇东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境内山川塬兼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点海拔1767米,最低点海拔1011米,相对高差756米。
气候
镇原县属北温带国内性气候,年平均温度7.5-9.5℃,年平均降水量450-580毫米,无霜期140-180天,日照充足,雨量适中。
水文
镇原县境内有蒲河、交口河、茹河、洪河4条较大的河流,5条斜长源面。
名胜古迹/镇原县
天恩寺
天恩寺坐落于平泉镇八山沟,坐北向南,
占地20余亩,楼阁宫殿40余间,从沟底至山顶呈长方形,将佛掌圈入其中。拾级而上,顶端为镇山祖师无量殿,两侧飞檐阁楼对峙,垂柳翠柏掩映。东有王公殿,西为王母宫,左右护卫,合适成趣。其下平台之上,正中五间为三宫殿,塑有尧、舜、禹三杰坐像。两侧配殿,东为子孙宫,奉祀三霄娘娘,配以钟楼;西为药王殿,药王孙恩邈端坐殿中,配有鼓楼。钟鼓二楼,小巧玲珑,高屋建瓴。极顶平台上,钟磬鼓角,音韵悠悠,和着缕缕烟,形成凝重的寺观古刹环境。最下一层,高筑三孔拱形门洞,正中为千手菩萨,两边洞门供人出入,厢房、僧舍分列左右。寺外一片平坦广场,西筑戏楼,南建山门,门外独建灵官殿一楹。从此,天恩寺香火长盛不衰,信士络绎不绝。同治年间遭兵燹破坏,光绪时重修。
石崆寺
石崆寺坐落于县城东川2公里多茹河南岸的石佛湾,属金龙村所辖,凌空悬起30多米。据考证,石崆寺准备于北魏,开凿于隋代,唐初开始造像,经明清两代改造重修,增建了土地寺、药王殿、灵官庙等,泥塑了金身,才形成了一处释、道、儒三教并存的石窟群。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因水灾冲毁而重修,有遗存碑文记载。全寺东西走向,凌空婉蜒,地势险峻。现存8个石窟,内有石雕佛像13尊,泥塑神偶25躯,壁画数十幅。这一石窟群,融释、道、儒三教于一体,集唐、宋、元、明、清五代文化艺术于一炉,是一处古艺术群。
原峰山
原峰山坐落于镇原县西南30公里处的中原乡原峰行政村南,古称陇山。原峰山古老悠久,历史上是西汉安定郡所在地高平县的著名古刹,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9月,武帝西巡原州,曾巡幸登临。还是驻军、执军、屯兵防守的关隘要塞,古丝绸的道路的要紧通道之一。自东汉将州治移置临泾后,此处才渐渐冷落,变为单纯的古刹寺观,仅有游人信士来山顶礼膜拜,加之屡遭战乱,原有建筑遭到破坏。自2001年开始重建,并成为镇原游览观光的胜地之一。
潜夫山
镇原县城北的山上,寺观巍峨,苍柏参天,绿荫成林,古称七松亭。东汉末年著名思想家、政论家王符曾隐居在此,着书立说。书名其人,人名其地,王符号潜夫,此山因王符而出名,故又称之为潜夫山。并先后在山上建起了烈士陵园、杏花亭、潜夫亭、灵霄宝殿、三皇庙等大型建筑,同时重修潜夫祠、念书台、王符纪念馆、天宁寺、白衣庵等殿宇。
鸡头山
鸡头山悠久古老,史籍方志多有记载。最早的当首推太史公的《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西于空桐,登鸡头。”《镇原县志》记载:“秦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鸡头山腰后侧有一土丘,当地传闻是秦始皇北巡长城时为祭祀黄帝而筑的坟茔。
白马池
白马池亦称白马泉,在镇原县东27.5公里、屯字镇东3公里的景家洼,由于当地有白马庙,故称白马池。据考证,清同治7年(公元1868年),此地两度山体滑坡,堵塞沟渠流水,形成此池。据测定,水深17米,水面面积15.3万平米,总蓄水量为130万立方米,流域面积1.97平方公里。
太阴池
太阴池坐落于县东32.5公里、屯子镇东5公里左右的太阳高家,以新丰梁为界,东西两边各形成一座天然湫池,其地形如太极图状,故新丰梁以东,向阳之地的池湫称太阳池,以西背阴之地的池湫称太阴池。据考查,太阴池的形成早于白马池48年,为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池水面高程为1280米,长970米,平均宽250米,最深水位14.5米,水面面积24.25万平米,约370多亩,总蓄水量为218万立方米,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
翟池
翟池坐落于镇原县东35公里、眉肖公路西侧的上肖境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古11月,沟北原头滑塌,堵塞沟渠,形成湫池。因此地聚居翟姓,故曰翟池,又因此池,该村也命名为翟池村。翟池水位最深处为13米,水面面积18万平米,总蓄水量126万立方米,流域面积1.33平方公里。池上游南端有泉眼一孔,以每秒4公升的流量注入池中。水质甘甜纯净,是当地人畜饮用的唯一泉池。1977年8月,西岸一角堤坝滑坡,池水降低3.5米,后经几次修理加固,已恢复正常水位。
五指原
五指原地处关隘,古时候是拱卫中原的西大门,是关中去西北诸郡必经之地,地点十分要紧。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址,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相当发达,五指原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峰城隍庙杜家,是汉安定郡、唐宋原州与镇戎军的所在地,官道通畅,驿站连接,百里营寨直达域外,不止是屯兵防守的要塞,更是古丝绸的道路的要紧通道之一。
文章记者:我爱去旅游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