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县隶是甘肃会兰州,地处甘肃中部,坐落于黄河上游,东邻白银白银区和兰州榆中县,南接兰州城关区和安宁区,西连永登县和西固区,北与白银景泰县接壤。 皋兰是太平鼓的故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县”。2014年,皋兰县的什川镇获“世界第一古梨园”和“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镇”称号。 皋兰县辖4个镇、3个乡,有71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总面积2476平方公里 ,总人口18.084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081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皋兰县有冬果梨、软儿梨、白兰瓜、红砂洋芋、黑瓜籽等特产。 旅游景点有什川镇古梨园、石洞寺、灵峰寺等。
地理环境/皋兰县
地方
皋兰县坐落于东经103°32′一104°14′,北纬36°05′一36°51′之间,总面积2476平方公里。东临白银和榆中县,南接兰州区,西连永登县,北依景泰县。县城距兰州、白银两城均为45公里。
地貌地形
皋兰县地形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为黄土梁峁、沟谷和小川台地等种类,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海拔高度在1459.2米一2445.2米之间,相对高差达986米。境内共有0.5公里以上的大小砂、土沟4977条,全长6743.7公里,这是该县水土流失侵蚀沟的发源地,沟壑密度2.64公里/平方公里。
气候
皋兰县属温带半干旱气候,每年平均气温7.2℃,每年平均降水量266毫米,每年平均蒸发量1660毫米,每年平均日照2768小时,无霜期144天。
水文
黄河流经皋兰县境内,每年平均流量311亿立方米。
交通/皋兰县
截止2011年,皋兰铁路和国道、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共计12条389.93公里,其中:铁路1条64公里、国道1条52公里、高速公路3条72.75公里、省道1条41公里和县乡道6条160.18公里。
高速公路: 白兰高速公路(县域内35.75公里)、 柳忠高速公路(县域内15公里);
国道: 109国道(县域内52公里);
省道:皋营公路(县域内41公里);皋兰县客车站为三级客运站。
铁路: 包兰铁路线贯穿皋兰县南北,纵跨皋兰县城而过,境内全长64公里,共设置8个火车站,皆为四级客货站,附助设施配备有四三一处和二七四处两个国家储备库,是该县境内唯一通过的长途铁路运输线。
民航: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距皋兰县城43公里。
历史文化/皋兰县
风俗民情
太平鼓
太平鼓皋兰人民喜欢的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备浓厚的西北特点和艺术魄力。
皋兰每年新年期间都有闹“社火”的风俗。从农历正月初中三年级到正月十六这期间的祭祀活动中,太平鼓队一直充当着要紧角色。
民间艺术
剪纸
剪纸艺术何时传入皋兰,没史书资料记载。皋兰地处黄河流域,有着灿烂的文化传统和民间风俗。黄建中编《皋兰县志》称:皋兰民俗人情质朴,好勇喜猎,蕃汉杂处,各从其俗。文志贞《兰县志》称:皋兰民俗民物阜繁,风俗醇厚,尚礼义,务耕织。彭泽《兰州志》称当地民俗重婚丧、崇墓祭、善木业、精工艺,文雅颇盛。
秦腔
秦腔是清代以来风靡于大西北的戏剧艺术。皋兰县什川农民喜好秦腔由来已久,清代以来久唱不衰。秦剧传统剧目中有很多剧富有人民性,被世代艺人和观众钟爱。秦腔以高亢、豪放、粗犷着称,大家常说“吼秦腔”,即突出了这个特征;但它也有温顺、姣媚、细腻的一面。换句话说,秦腔既充满了阳刚之气,也不乏阴柔之美。
美食物产
皋兰县主要美食有:兰州牛肉拉面等。
皋兰县主要特产有:冬果梨、软儿梨、白兰瓜、红砂洋芋、黑瓜籽等。
旅游景点/皋兰县
什川景区
什川历史悠久,明弘治八年(1495年),甘肃巡抚在今什川中心修筑“什字川堡”而得名,亦是早期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什川坐落于兰州东北二十公里处,黄河东流出小峡后忽然向北奔泄,以虹形状流经什川后折东后进入大峡,造就了酷似太极图状的什川盆地。占地面积405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依山傍水,气候宜人,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称。
渔台:在什川凤凰山脚下的黄河之滨,棋布着被甘肃垂钓协会确定为垂钓基地的五百亩渔塘。
梨园:什川镇有“世界第一古梨园”称号。
石洞寺
石洞寺坐落于皋兰县城东南部,东倚群山,南临溪水,北连县城,地点优越,历史悠久,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石洞寺元明时称“石空虎喇”(“虎喇”蒙语意为山),始为当地杨氏家祠,明万历十三年(1578年)农历闰8月立《金城杨氏先茔记》,墓碑到今天尚存。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拓为佛庙寺观,一曰“石空寺”,又曰“石公寺”。原为两寺院,一为上寺,一为下寺,相距约1公里。
灵峰寺
灵峰寺坐落于皋兰县水阜乡水阜村西侧如凤山顶,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东距定火城(俗称旧城子)约500米,南临砂沟,西为水阜后砂沟,北距保定堡(俗称堡子)约800米。灵峰寺因建在如凤山顶,民间传闻其神求之灵验而得名。
文章记者:我爱去旅游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