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甘肃庆阳正宁县旅游概况

   日期:2024-08-13     来源:www.gaaiq.com    浏览:577    评论:0    
核心提示:正宁县坐落于甘肃庆阳东南部,子午岭西麓。东、南、西与陕西黄陵、旬邑彬县、长武接壤,北靠本省宁县,地理坐标为北纬35°14′40″—35°36′18″,东经107°56′20″—108°38′08″,全县幅员面积1330.9648平方千米。

正宁县坐落于甘肃庆阳东南部,子午岭西麓。东、南、西与陕西黄陵、旬邑彬县、长武接壤,北靠本省宁县,地理坐标为北纬35°14′40″—35°36′18″,东经107°56′20″—108°38′08″,全县幅员面积1330.9648平方千米。辖4镇6乡(2011年末),共7个社区、94个村、6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96万人(2012年末)。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1460米,梁、峁、沟交错,河、川、塬相间,分为四塬三川;地形东高西低,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东西长63.5公里,南北宽40.2公里。总人口23.96万人,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少数民族以回族人数最多,大多数居住在五顷塬回族自治乡。

地理环境/正宁县

地方境域

正宁县坐落于甘肃庆阳东南部、子午岭西麓。东接陕西黄陵县以子午岭为界,南邻旬邑县,西南与彬县相邻,西接长武县以泾河为界,北壤本省宁县。地点处于东经107°56′20″—108°38′08″,北纬35°14′40″—35°36′18″之间。属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层厚度90—150米。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1460米,地貌梁、峁、沟交错,河、川、塬相间,分为四塬三川;地形东高西低、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东西长63.5公里,南北宽40.2公里。

地貌

正宁县属陇东黄土高塬沟壑区,地形较复杂,山川、塬、梁、峁、沟、谷、台齐备。全县海拔880米-1756米,平均海拔1443米;黄土层厚90米-150米,地形东高西低、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按地貌特点可分为东北部子午岭林区、西南部塬面和沟壑区。

气候

正宁县属国内性季风半湿润气候,西南部气温较高,东北部气温较低。冬天多西北风,较寒冷干燥;夏天多东南风,较湿润温和;春天为过渡季节,冷热交替,变化频繁。每年平均气温9℃,降水量694.8毫米,无霜期173天左右。

旅游风光/正宁县

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旧址

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旧址在县的宫河镇王录村。1936年12月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为了策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买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以联合抗日,由陕北开往富平、兰田、正宁、宁县一线。第一军团政治部进驻王录村,当时任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邓小平同志住在王录村农民王振元家里的一孔土窑中(王家共两孔窑)。到这里的领导同志还有杨成武、左权、肖华等。红军一到王录村,就拓展了发动群众工作,墙上到处写着“打倒日木帝国主义”、“打倒日冠扫除卖国贼”等标语,进步壮大党的组织,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组织民众抗日团体。一九三七年5月撤离王录。七七年6月份,王振元同志将他保留的当年邓小平同志用过的木脸盆架子、挂衣服架子献给了国家,现保存于区域博物馆。

曹洪墓

曹洪墓为明代墓。曹洪,字文诏,山西大同人、以军功屡建迁至总兵官。崇祯末年曹文诏与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乓战于正宁县湫头塬,兵败自刎。《正宁县志》记:曹文诏自刎于姬家山,葬于北塬曹洪村。据查:曹洪墓葬在今正宁县愉林子镇南郊半公里的中巷曹洪村。东北距县城20公里。现存封土残高约12米,底径约25米,规模较大.据传闻封土堆原为圆形,20多年前冢的中间下陷,形成目前的马鞍型。

燕氏墓碑为元代墓碑。燕氏墓碑原在正宁县周家乡燕家村西侧三百步之遥的塬面上,有四个大墓冢,墓前设有一通石碑和一些石刻。现在,独存石碑一通和两个石关.其它石刻已佚,墓冢已被夷平。正宁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三年公布此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搬迁到县文化馆内保护,石碑整体高3米,宽1米。厚20厘米,碑额小篆书写“欠元故燕君墓表铭”。碑文楷书,由上而下,自右至左。从碑文看,此碑为安西邸总管燕候圭安葬其爸爸妈妈和眷属所立,时在元代大德癸卯3月。

罗川古城

罗川古城坐落于四郎河北岸,风光秀丽,地理环境宜人,街道中心有三座高大的明赵氏石坊,最东边的是恩宠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系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为其母刘氏高氏所建,街西边为清官坊和天宫坊,均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4月,系庆阳府真宁县为纪念赵邦清所立,这三座石坊各高约10米,宽约20米,全以红砂岩凿磨镶砌而成,整体雕梁彩绘,布满人物、飞禽、山水、云烟、树木、花卉等浮雕图案。大幅匾额分左、中、右三品,上、中、下三层高悬。是我省公存的唯一石坊,具备非常高的雕刻工艺和建筑艺术,1963年被甘肃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城罗川小学(原城皇庙)大门两旁,距赵氏石坊约200米处,有一对高大的铁旗杆,高约16米,旗杆穿过两尊侧首张目露齿相望的铁狮后部,顶有飞鹤展翅欲起,身蟠双龙,方头四角各竖小旗,旗中有“断”字饰,作飘扬状,斗角下系小铃,迎风作响。杆下部悬砌一对联,右联“社荐鸡豚留永日”,左联“旗翻熊虎待灵风”。杆有铭文,铸于清代道光二十六年,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城罗川的街道东部(今正宁二中院内)还有清代建造的文庙天殿(罗川古城内原有规摸庞大的文庙,今仅存大殿),大殿座北面南.硬山顶.房脊两端有鸱吻饰,面阔五间,柱头斗拱为双抄双下昂,昂嘴甚长,到今天保存完好。据史志记载,该文庙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明洪武二年知县郭钧重修.明末毁于兵,清顺治时重修,康熙、雍正、乾隆时均作过补修和修理。大殿周围现保留五颗高大的“汉柏”,为古城罗川增添了古色古香气息。

神奇的马鞍山

假如有空闲,不可不去马鞍山旅游。马鞍山观光最好是桃红柳绿的阳春3月。

马鞍山坐落于宫河镇西面3公里的山上。假如来得恰逢其时,就会被马鞍山的秀丽景色吸引得神魂出窍。走出王录村旱塬的尽头,突然地形一低,便像乘坐上一幅马鞍形的山。极目四望,梨白桃红杏粉柳绿。白的无瑕,纤尘不染;红的冒火,灼灼生焰;粉的红白相间,如描似画;绿的油亮,惹人怜爱。或许花草树木都有一腔迎春的心事要放,才不约而同地先着花后绽叶。这一山一岭的花海里,一行一行的油松翠柏,一层一层的鹅黄渐绿的柳林,在呼呼山风里,好像整个马鞍形都抖鬃扬蹄,急欲腾飞。这活脱脱一幅马鞍的山型上,乘坐着哪个呢?是英姿勃勃的春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年代。不论是哪个,都心旷神怡,冲口而出:“好一个神山!”

马鞍山是神山。传闻山形还是天神化的呢。传闻孙行者大闹天宫时玉皇大帝为了拉拢他,给他封了个弼马温。孙奥创不知道此为什么等职衔,官属几品,一问左右才知是个管马的,是天宫最小最不起眼的官。老孙怒气难忍,一下丢掉乌纱,回花果山做他的“齐天大圣”去了。这一下,无人管的天马便得了自由,满天飞奔,有一匹正冲出南天门的灰马,看到东南方向有一汪清凌凌的池水,一开心便纵身洗将起来,溅出的小泥点落下来不一会就成了座马鞍形的山。后来就把这山叫作马鞍山。沿山道峰回路转,穿过碧翠的山腰,走过花叶掩映的山林,来到沟底,眼前豁然亮出一个绿油油、清亮亮的拦沟大坝。清风徐徐,坝中锦鳞飞跃,碧波鳞鳞,水面如绸,似镜反光,整个山形、草木花叶全倒映水中。天光水色,被点点游鱼纵横穿梭成一幅翡翠色的绫帕。坝里已投放20多万尾鱼苗,最重的已达10多斤。真是旱塬山沟里的“小江南”。游人尚且流连忘返,当年纵身洗涤的天马岂能舍得离开?

这座山远看又象一匹高头大马。据了解非常早以前,有人在马脖子似的山上修庄子时,挖出一根碗口粗的芦皮条,用刀子割不断,用斧头砍不下,却用一只冰草叶子一割就断了。割断芦皮条后,里面鲜红的血汩汩流个不止,把周围冲了一条深深的沟壑,大家便把这条沟起名字红沟。从此将来,年年都在长高的马鞍山就长得慢了,假如不注意,还看不出它在长呢!由于它的总血管被割断了,它肚子里的金马驹跑到对面的公鸡山去了,所以公鸡山比马鞍山长得高了。

马鞍山是个林场,其实最神奇的是这林场还是“穆桂英”整修成的。在锣鼓喧天的1958年,由千万“穆桂英”组成的妇女兵团,来到马鞍山,修渠打坝,挖坑育苗,栽树种草,才留下这芳草萋萋、绿树遮天蔽日的马鞍山。马鞍山林场从1958年创办起,就开始封山治理,育苗造林,几乎未停止过。国家当年为马鞍山林场投资7400元,总投入258000个工日。目前总经营面积3500多亩,有各种林木30多万株,其中各类果树4万多株,育苗35亩,有固定资产11万元。

其实马鞍山真的的神话还是革命的神话,马鞍山精神还是红军的精神。早在1937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为了策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达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以打造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就住在马鞍山上的王录村。马鞍山,又从邓小平驰骋疆场时骑的那匹神驹身上获得了灵性,使红军精神代代相传。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鞍山村民以饱满的热情,冲天的干劲,治山不止,造林不停,硬是用手上脱下的一层层肉皮换来了齐刷刷、平展展的层层梯田,大多数育林地都栽上了树,经济林全部予以嫁接,对老品种也进行了改良。杏树主要有:正宁接杏、曹杏、礼泉梅杏等。桃树有春蕾、雪桃、正宁肖水桃、白凤桃、黄甘桃、大久保等。梨树有兰州软儿梨、长把梨、砀山酥梨、香蕉梨、冬梨等。苹果有惠民、智技富士、北斗、玉林、新乔纳金、秦冠等。核桃有绵绵核桃、隔年核桃、薄皮核桃、露仁核桃。还有杏李子、桃李子、美国李子、晋枣、大圆枣等。用材林多以刺槐、中槐、钻天杨、山杨、椿树、楸树、泡桐为主,每年收入都在三四万元,并会逐年上升,总造价可达百万元。好呵,马鞍山!真是天马风范、天马精神!祝愿天马抖擞,生机勃勃,天马腾飞,奔向光辉的将来。

璀璨千古黄帝冢

从正宁县城山河镇坐汽车至五顷原回族乡,在五顷原与二顷原结合的斜坡弯道的岘子处,有一东北指西南方向的高大古冢。古冢三面临谷,一峰耸起,高10~60米,冢西半部现修水平梯田18阶,每阶1~3米,阶面宽1~2米,上植核桃树近千棵。冢顶部原呈长方覆斗形,现为椭圆形,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1500~1800平米。从土层成形看,动土层至少在40米以上,从冢三面临谷、水土流失情形看,原冢一定更高大宏伟。当地老年人说是上辈传下来的“仙人坟”,再没这么老、这么大、这么高的坟了。原先故坟上长满又高又密的松树,都说有神灵,没人敢动。经考证,松树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砍掉的,梯田、核桃树是1958年后五顷原林场修筑、种植的。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黄帝陵,史称“黄帝冢”。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子午山亦称子午岭,即《史记》所说“黄帝崩,葬桥山”的桥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庆阳知府赵本植编纂的《庆阳府志》载:“黄帝陵在罗川县城东子午山旁。”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宁知县折遇兰编纂的《正宁县志》记述得更了解:“黄帝陵在县(真宁县,县治在罗川;今为正宁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黄帝葬衣冠处。’”此黄帝冢,正是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10余万,还祭黄帝冢于桥山的地方。

黄帝冢所在地的五顷原和两顷原实系“五姓原”和“二姓原”的转音。五顷原原来只有5户人家,且是5个姓氏,两顷原也只有2户人,也是二姓。二姓或五姓,是陵户人数,可能是黄帝陵的守陵人。历代对守陵户都有定制。《姓万的统谱》称:“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由于氏。”这里的居民可能就是世代默默无闻的黄帝冢的守护人。

为何叫“黄帝冢”,不叫“黄帝陵”呢?“冢”是隆起的墓地。郑玄注《周礼·春官·序官》“冢人”为:“冢,封土为丘垅,象冢而为之。”《水经注》说:“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秦以前的黄帝坟墓都叫冢。现存正宁县博物馆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所立的《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载:“兹县(隋罗川县,今正宁县)据罗川之上游,实彭原(即宁州)之属邑,气象葱蔚,原隰隐辚,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划疆,本公刘积德之地。”“轩辕师广成于前,夏禹尊子高于后。”这里所说的“轩丘”即罗水上游之桥山,因古有虫乔(桥)氏而得名。桥山,即子午山,现名子午岭,黄帝冢即在子午岭中。《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崩,葬桥山。”《史记·孝武本纪》说,“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列仙传》云:“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舄”,本义为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引申为鞋的通称。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为少典之子。相传炎帝袭扰各部落,他得到众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作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传闻他有不少创造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现存《内经》一书,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故又称《黄帝内经》。孙中山先生曾赋诗赞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相传黄帝死后“乘龙上天”,飞向另一个世界去了。因此明代以来的景清、李梦阳、强晟等曾题诗说,“桥山唯有灵湫在,万代穹碑焕典章”,“轩辕何事厌尘寰,自昔乘龙去未还”,“争知仙驾游什么地方,犹说衣冠葬此山”。现在,庆阳、正宁县的旅游部门已将黄帝冢列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作为瞻仰、旅游的圣地,正宁黄帝冢将会修葺一新,以其璀璨千古的胜迹展示在世人面前。

文章记者:我爱去旅游网记者

 
打赏
 
更多>同类攻略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攻略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